股策略
德国新任外长瓦德富尔上任后不久,选择日本作为亚洲首访地,在东京与日本外相岩屋毅举行战略对话,期间多次提及中国议题,表达出对中方在多个领域的关切。这种举动发生在202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前夕,时机敏感,引发了广泛注意。
瓦德富尔在出访前后的言论中,试图对中方提出三方面限制,涉及对俄关系、供应链管理和海上权益维护,但这些观点忽略了事实基础,暴露了西方部分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双重标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以八个字“挑动矛盾、渲染紧张”精准概括这种行为性质,强调地区国家有能力通过协商维护稳定,反对外部势力制造分歧。
从对俄关系来看,瓦德富尔指责中方能源进口间接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的行动,称中方应调整立场,停止正常贸易合作。
这种说法缺乏证据支撑,因为中方一贯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不是当事方,坚持推动劝和促谈,通过多边平台如联合国安理会反复表达和平对话的意愿。
全球能源市场数据显示,印度等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规模更大,却未受到类似指责,这反映出选择性批评的倾向。
德国自身在2022年冲突初期,为寻找能源替代来源,四处签订高价合约,导致国内企业成本上升,如今却将自身能源困境转嫁他人,显示出政策上的不一致性。
中方能源合作基于市场原则,符合国际贸易规范,有助于全球能源供应稳定,如果这种指责成立,许多国家都将卷入无端指控,这不符合国际公平准则。
供应链议题上,瓦德富尔批评中方对稀土、镓、锗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股策略,称这影响德日芯片和高端制造产业,呼吁中方取消相关措施,推动所谓供应链多元化。
中国商务部2025年8月公告明确,出口配额调整至2019年的30%,但民用领域保持稳定,重点管制军民两用环节,避免敏感技术外流。
这种管理从2023年起逐步完善,通过技术审核机制优化资源分配,推动国内产业从低端出口向高附加值应用转型,如在半导体领域的本土化生产,这与过去无序出口模式相比,更注重可持续发展。
德国作为欧盟对乌克兰军援的主要提供者,其军工产业消耗大量稀土,却将供应链瓶颈归咎中方,忽略自身转型需求。日本已通过投资将稀土依赖从90%降至60%,但仍需中方供应稳定。
全球供应链依赖成本效率和交付可靠性,德国汽车业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体现出互利格局,如果政治因素强行干预,企业将面临订单损失和消费者负担加重,欧盟内部对此类“去风险”策略也存在分歧,许多成员国更倾向于保持合作平衡。
海上权益维护方面,瓦德富尔将中方在台海、东海、南海的行动描述为“越来越具攻击性”,警告这威胁欧洲安全和全球秩序,要求中方克制并放弃维权举措。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共识,德国以往在双边沟通中承诺遵守,却在东京场合反复提及,这违背外交承诺。
东海和南海局势总体稳定,地区国家通过双边协商如中国-东盟对话机制管控分歧,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域外国家频繁派舰机进入该区域,打着“航行自由”旗号制造事端,才是真正的不稳定因素。德国地理上远离亚太,却试图介入,缺乏地缘逻辑支撑。作为冷战后实现统一的国家,德国对国家统一概念应有深刻理解,但在此议题上表现出选择性遗忘。
相比默克尔时代注重经贸平衡的务实外交,现政府更强调安全话语,瓦德富尔出身基民盟,曾负责国防政策,其言论反映国内政治压力,但忽略中德贸易额2024年接近3000亿欧元的事实,激进行动可能损害经济互信。
这次德日对话的背景中,日本角色值得关注。东京长期推动“经济安全”叙事,从半导体到关键材料,构建针对性机制,如今借德国站台放大影响。
但日德历史上的“轴心国”记忆在东亚地区敏感,日本在二战反思上存在争议,某些教科书回避侵略事实,这让合作显得不协调。瓦德富尔在印尼续访时,继续提及南海议题,敦促伙伴应对,但至今未见政策转向迹象。
日本通过外交渠道建议欧亚国家慎重参加中方纪念活动,试图淡化阅兵影响,却未能阻止多国领导人确认出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上合组织峰会作为前奏,进一步巩固区域协作框架。
阅兵活动本身旨在纪念历史,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与2015年首次9.3阅兵相比,那时强调反舰导弹等平台,现今融入高超音速武器如YJ-17系列,提升速度机动性,针对潜在威胁更有效。
无人系统从小型化向大型化发展,坦克装备无人炮塔,人机融合通过AR技术实现,从单一展示转向体系集成,网电作战力量强调感知贯通和指挥协同。
这种进步源于持续技术投入,高超音速装备从概念验证到实战部署,增强整体威慑效能,传递不生战、不惧战、能止战的国防理念。
中国回应策略坚定稳健,外交渠道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不能动摇,东海南海稳定是现状,台海和平依赖反对分裂势力。如果柏林坚持对抗,经济理性将拉回政治冲动。阅兵非针对性示威,而是回顾抗战胜利,告慰先辈,提醒世界维护和平成果。
博弈中,中国能力展示自然克制外部压力,毛宁八字回应力度适中,点透行为本质,未升级对抗,给对方留空间,但底线牢靠,体现大国担当。
事件虽制造了话题股策略,却未改变中方的节奏,反而激发了内部凝聚,影响全球对历史正义认知。未来,中德日互动需基于互敬互利,避免历史包袱干扰合作前景。
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