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在聊为什么激光炮会最终取代近防炮的话题的时候,W君秉承的一个观点是1130已经是近防炮的天花板了,类似于2030,不算是锦上添花只能算是最后的挣扎了,很难真正的去列装服役。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决定一个武器性能的天花板的并不是它的瞬时性能数据,而是其他。 军事的东西都是要计算的,并不是大家一看一个数字就嗨到天上去的概念,这里就有一个要计算的东西了——供弹。 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一枚30X165mm的弹药最大直径是39.9mm。
每分钟射速11000发弹药,11000枚弹药如果不计算间隙的话,一分钟弹壳移动的距离有多远?答案是438900毫米,也就是438.9米,也就是一秒钟移动7.32米。 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大,实际上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比密集阵的火神炮的参数就可以看出来,M61射速为每分钟6000发,发射20mmX105mm弹药,这种弹药的弹壳最大直径为28.5mm,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弹药在供弹系统中每秒最大行程为2.85米,远远的小于了1130的7.32米,连1130的一半都不到。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快一些”或者“链长一些”这么简单,而是三倍系统负载,在高速旋转、剧烈震动、舰面限制和恶劣海况中完成每秒几十次的金属搬运循环。这种工程压力,基本可以用“极限”两个字概括。
如果是2030呢?在其他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弹药需要在供弹系统中每秒需要移动13.3米,才可以勉强的达到2030每分钟20000枚弹药的射速需求。 虽然,我们在1130中利用双路供弹系统解决了局部供弹速度的降低,但别忘了,这种做法本身也是“系统复杂度换取瞬时性能”的权宜之计,它增加了电控逻辑的复杂性、同步控制的压力和维修维护的成本,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继续“榨干系统冗余”罢了。 别小看每秒钟7.32米的弹药移动速度,这个速度并不是很多人所想象的直线匀速运动。
就像你现在看到的这张密集阵供弹系统实拍图——链条不是笔直地拉过去,而是在沿着炮塔内部的螺旋曲面和弯折轨道绕圈推进。每发弹药都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弯道漂移”,然后精准地拐入膛口。如果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支点、引导槽、弹链连接处出现卡滞、偏转、震动不均——整个系统立刻就会断供、炸膛、失效。 更重要的是,一旦供弹路径存在曲率变化,就不只是速度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系统进入了非均匀受力的状态场。链条在转向、上坡、侧摆等过程中,弹药与轨道之间会产生持续性的侧向摩擦、倾斜压力与非对称振动传导。简单说,供弹系统中的每一段链条和弹药,并不是平均受力长江配资,而是每毫米都不一样的磨损轨迹。 这不仅意味着链道本身的寿命不可预测,还意味着弹药本身在推进过程中的弹壳表面可能会因为受力不均而出现微形变、角度偏移,甚至在某些极限状态下发生“跳链”。 而且对于材质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也需要进行补偿。否则的话,新炮开几次之后整个供弹链路也就需要更换了。能不能在机械结构上优化呢?还能做一些,但是收益已经不大了。 所以说,1130目前已经无限的接近了近防炮的性能天花板,但如果再想有突破就面临着结构设计、材料性能和系统协同的重构挑战。而在这一点上,继续在传统近防炮体系中投入资源与成本,所需代价已经远远超过其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从系统工程学角度看,它已经陷入“性能投入与战术回报”严重失衡的困境——继续堆叠,只会让维护压力、舰载冗余与实战风险同步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激光、微波、电磁这些“非弹链武器”,并不是因为它们已经完美无瑕,而是因为它们打开了一个不再受限于链速、磨损、热膛与弹药密度的新解空间。 这件事,倒是不必恋旧 ,就像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继续研究更高性能的燧石一样,虽然还是有能力制造出防雨、安全、打火成功率更高的 燧石,甚至我们可以继续优化燧石枪的结构。但现在已经不是燧石枪的天下了,底火这玩意不香吗?
同样,在近程防御系统上也是这样,在我们成功的研制出寂静狩猎者之后,激光近防系统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未来我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出现舰艇上激光近防武器和动能近防炮结合使用的情况。不过很快以密集发射弹丸的近防炮系统会被定向能武器武器所取代。这也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